11月1-4日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發生中-重度汙染,PM2.5濃度急速上升;11月12-15日,39個(ge) 城市拉響重汙染警報,PM2.5小時濃度高達289微克/立方米;11月23-26日,河北、山東(dong) 、山西等北方多地再度陷入橙色警報……進入采暖季,重汙染天氣出現的頻率與(yu) 汙染程度雙雙增加,霧霾接連“回馬槍”,公眾(zhong) 對大氣汙染治理的質疑隨之四起。
汙染多次回彈,已推行的治理措施效果究竟有多大?投入財力、精力,空氣質量為(wei) 何仍不盡如人意?采暖期間,汙染控製真的那麽(me) 難嗎?帶著問題,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。
暫未實現根本改變但汙染等級已有下降
中國能源報:今年以來,一係列治理措施接連出台,治霾力度持續加大。可是到了采暖季,汙染似乎沒有減輕?
賀克斌:實際上,不僅(jin) 是老百姓提出疑問,就連部分地區的市委書(shu) 記、市長也在問,按照要求治理了兩(liang) 三年,怎麽(me) 一到冬天還是這樣?
我經常會(hui) 打這樣一個(ge) 比方——家裏孩子高燒41攝氏度,大夫讓孩子打針、吃藥。隔段時間再測,你發現溫度降到39攝氏度了,盡管摸起來還是很燙,但你更相信溫度計的測量結果,所以不會(hui) 說大夫開的方子不對。同理,在判斷大氣汙染治理成效時,我們(men) 更應相信科學數據,而不是目測。
根據空氣質量,汙染可分為(wei) 輕度、中度、重度及嚴(yan) 重四個(ge) 等級。以近期發生的一次重汙染天氣為(wei) 例,期間有12個(ge) 城市出現重度汙染,沒有一例嚴(yan) 重汙染。而去年冬季在類似氣象條件下,北方有40多個(ge) 城市達到重度汙染,34個(ge) 城市出現嚴(yan) 重汙染。此外,前者持續的時間也比去年同期大大縮短。
這些都說明,汙染等級已經降低,汙染症狀也有所減輕,空氣質量正向好的方向發展。隻是目前僅(jin) 靠肉眼感知,無法辨別“重度”與(yu) “嚴(yan) 重”汙染的區別,因此看起來汙染似乎沒有減輕。至少降低兩(liang) 個(ge) 等級,我們(men) 才真的“看到”變化。
中國能源報:冬季采暖對霧霾的貢獻究竟還有多少?
賀克斌:在非采暖季,工業(ye) 排放作為(wei) 大汙染源,對PM2.5的貢獻約占百分之45,來自民用源的排放不到百分之30。一旦進入采暖季,做飯、取暖等民用排放一下就上去了,對大氣汙染對貢獻接近百分之50,工業(ye) 源則降至百分之30以下。
綜合氣象條件,天上的擴散能力平均降低百分之30,地上的排放總量平均增加百分之30,兩(liang) 個(ge) “百分之30”共同造成采暖季汙染。目前的排放雖有減少,兩(liang) 個(ge) “百分之30”排序卻未改變。也就是說,大氣汙染治理遠未達到根本轉變的程度。